各位考生:
欢迎报考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2024年博士研究生!
为方便大家报考,现将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2024年博士生招生团队信息进行公布,因招生计划有限、招考方式多样,考生报考前请与招生团队联系,以确定招生团队是否有招生计划以及采取何种招生方式。
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附: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531-86358769(孙老师)
招生工作邮箱:qljtyan_zhaosheng@sdu.edu.cn
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2023年12月11日
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团队信息介绍
招生团队名称1 |
地下工程灾害预报与智能决策团队 |
团队情况介绍 |
团队依托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智能勘探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筹),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安全建设的战略需求,针对制约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开发中超前地质预报和灾害防控等关键共性科学难题,长期坚持“理论技术突破为根本,解决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了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灾变防控、隧道岩石掘进机TBM掘进信息化与智能决策、隧道岩石掘进机TBM高效破岩与安全控制、隧道工程突水突泥机理风险评估与灾害防治等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攻克了不良地质准确超前预报、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控的重大难题,成功应用于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市政、矿山等领域230余个隧道与地下工程,有效避免了重大突水突泥、塌方等灾害,实现专利成果转化3500万元。引领了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和灾害防控的发展,为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山东省最高科技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均为第一完成单位),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 团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项。授权国际专利8件、中国发明专利200余件。出版专著10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篇700余篇,CNKI总被引1万余次,3篇论文分别入选2011年度、2014年度、201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8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领跑者5000”。 |
招生专业 |
081401岩土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李术才 |
团队成员 |
刘 斌 |
李利平 |
孙怀凤 |
许振浩 |
郭 旭 |
石少帅 |
邱道宏 |
周宗青 |
苏茂鑫 |
|
聂利超 |
|
许新骥 |
招生团队名称2 |
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团队
|
团队情况介绍 |
“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宏伟战略的逐步实施,对我国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领域隧道工程建设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智能建造是新形势下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革命产物,实现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 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招生导师团队共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3人。团队共包含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隧道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主动调控技术 本方向是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岩土工程学科优势传统方向,以复杂条件国家重大工程安全建设需求为牵引,聚焦突水突泥、围岩垮塌等重大地质灾害,开展致灾机理与演化过程、实时监测方法与临灾预警技术、决策调控方法与主动防控技术,以及多场多相数值分析方法与国产自主可控仿真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推动灾害控制由被动防控向全过程主动调控、智能控制的跨越,为我国川藏铁路、滇中引水等重大工程安全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核心成果支撑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第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第一)。 2.超大直径盾构-土岩作用机理与智能化提升技术 我国盾构法隧道向大深度、大断面、长距离的方向发展,并将建设一批超大直径的水下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本方向聚焦超大直径盾构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超大直径盾构-土岩-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安全高效掘进控制技术、新型管片结构抗裂防渗技术、高端盾构智能化信息化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超大直径盾构的安全高效掘进与信息智能化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汕头湾海底隧道、济南黄河隧道、济南地铁、徐州地铁和贵阳地铁等工程。 3.隧道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机器人装备技术 针对日益突出的隧道工程建造与运维少人化无人化、装备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需求,本方向秉承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融汇岩土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控制工程等学科专业,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共性关键技术、智能机器人研发等研究工作,突破隧道施工期识别、定位与优化设计问题,解决隧道运营期结构病害智能巡检与自动识别难题,为隧道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撑,为隧道工程安全、高效、高质量建设运维保驾护航。
|
招生专业 |
081401岩土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李术才 |
聂建国 |
李利平 |
李树忱 |
石少帅 |
周宗青 |
王利戈 |
王 旌 |
招生团队名称3 |
大型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控制 |
团队情况介绍 |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岩土介质力学特性、岩土工程非线性变形破坏机理、复杂地质赋存环境条件下深部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安全控制技术等。团队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等纵向项目及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100余项。团队发明了多场耦合深部工程灾变模拟模型试验装备、试验方法和测试技术,创建了基于物理模拟的深部工程灾变机理分析方法与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攻克了复杂环境深部工程灾变演化真实物理模拟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为深部工程安全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
招生专业 |
081401岩土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李术才 |
团队成员 |
张强勇 |
王汉鹏 |
张乾青 |
李召峰 |
段 抗 |
杨为民 |
杨 磊 |
|
袁 超 |
招生团队名称4 |
复杂岩土力学多相耦合与结构病害防治团队 |
团队情况介绍 |
团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1.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研究:围绕不良地质灾害成因、预报和防控,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领域230余个地下与隧道工程;2.隧道工程大变形破坏机理与灾害防控技术:针对隧道工程施工扰动下复杂结构体失稳、渗漏水、突涌水等工程难题,研究岩体破裂突涌水应力-渗流-损伤耦合演化机理,提出岩土体气-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突涌水数值模拟方法及地质灾害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方法等分析方法,建立复杂环境下高风险隧道安全施工与控制关键技术;3.盾构法/TBM渣土改良理论与新材料:围绕复杂地质条件,盾构施工易导致刀盘结泥饼、渣土喷涌,盾尾失效和管片渗漏等工程难题,形成富水复杂地层盾构快速掘进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并研发了渣土改良、盾尾密封、渗漏治等新材料;4.隧道、路基工程病害机理与维修加固:针对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中的病害治理难题,提出了锚注复合技术、化学注浆技术、锚拉式挡土墙技术等新型病害治理技术,有效解决了隧道工程、路基工程、矿山工程的维修加固难题。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级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水电及矿山工程,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招生专业 |
081401岩土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李术才 |
李利平 |
李树忱 |
褚开维 |
宋修广 |
周宗青 |
招生团队名称5 |
交通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科学团队 |
团队情况介绍 |
交通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科学团队主要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期病害智能检测技术、高速公路路基建设技术及绿色智能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交通基础设施病害智能检测技术方面,基于激光扫描、图像采集、红外摄相、地质雷达等多维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适用于隧道、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作业特点与病害检测的移动测量技术,研发适用于不同交通基础设施的多模信息移动式综合检测装备;研究基于深度模型和大数据驱动的交通设施病害识别模型,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病害特征参数和时空参数的智能辨识技术,开发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病害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衰减模型,揭示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期灾变机理,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灾变与病害种类的内在联系和映射关系,开发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基础设施远程智能诊断体系。 在高速公路路基建设方面,攻克中高液限黏土施工中“过湿碾压弹簧、晾晒外干内湿以及干硬碾压散碎”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绿色环保、高性价比的工业固废基中高液限黏土复合改性材料,形成黄泛区不良弃土在路基工程中的成套应用技术,实现中高液限弃土的绿色高效再利用;形成冲击碾压和强夯加固关键技术,研发振动敏感场地柔性隔振屏障及成套施工装备,突破土体动力加固的振动控制限制,实现路基工程的绿色施工。 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能材料方面,基于碳纳米管自主装、微生物矿化等技术,研发具有自感知、自愈合能力的智能材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自我感知和自我修复;基于多元协同激活及物相重构理论,开发固废基胶凝材料,研究各类固体废弃物材料性能及掺量控制指标,构建绿色低碳混凝土设计方法,实现固废材料的高值化利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格构模型理论及拓扑优化技术,开发超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耐久。 |
招生专业 |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刘健 |
姚占勇 |
葛智 |
王剑宏 |
李召峰 |
吴建清 |
张洪智 |
庄培芝 |
凌一峰
|
梁 明 |
王 旭 |
招生团队名称6 |
桥梁与隧道评定与加固团队 |
团队情况介绍 |
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隧道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隧道长期稳定性及耐久性分析;(2)盾构隧道掘进中开挖面破裂机制及三维可视化分析;(3)深部岩体工程突水致灾机理与灾害防控;(4)桩基、工程和隧道工程的检测、评定和加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项目65项,省部级项目257项,企业委托课题113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4部,授权发明专利21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东省最高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桥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病害防治及加固;(2)钢混组合桥梁设计理论;(3)桥梁工程智能建造;(4)大跨桥梁施工过程重大力学问题。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3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团体标准2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出版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教学成果奖1项,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各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团队积极搭建高水准科研平台,已建成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设施设备较为齐备的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地下工程突涌水防治材料及设备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地下工程重大水害预警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团队相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隧道方面参建川藏铁路、成兰铁路、宜万铁路、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乌东德引水隧洞、吉林引松工程、湖北沪蓉西高速、江西吉莲高速等重难点长大隧道工程;桥梁方面参建国家13省份27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建设,包括世界最长海陆组合跨海桥梁、世界最大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世界最大PC加劲梁悬索桥、亚洲第一跨连续箱梁桥、亚洲第一高墩连续刚构桥、亚洲最重转体斜拉桥、港珠澳特大桥、中国援助菲律宾项目、江苏-维多利亚国际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
招生专业 |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6100交通运输
|
招生导师 |
李术才 |
团队成员 |
张强勇 |
张 峰 |
张乾青 |
杨为民 |
段 抗 |
|
邱道宏 |
|
田 利 |